查看原文
其他

网红名师张雪峰称“考590分报新闻学会把他打晕”,学新闻真的没前景?

来源:综合南方都市报(nddaily)、澎湃新闻

近日,“考研名师”张雪峰在直播中表示“要把理科590分报考新闻的考生‘打晕’”,并指出“新闻学专业难找工作”,引发社会舆论热议。

事件起因是,一位考生家长在直播间咨询张雪峰,表示其孩子理科模拟考试590分,想报考某校新闻学,问是否值得报考,张雪峰听后表示,“理科590报新闻?你会崩溃的。”“如果我是家长,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干一个事,就是把他打晕。”
6月19日下午,张雪峰经纪人向记者表示,此前言论仅针对个例提出建议。“我们的大前提是这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他理科成绩非常好,但是家庭条件比较普通,他们家里首先考虑的也是以后的就业情况,更快回报家庭,在这个情况下,才不建议报新闻学。”其还强调,此番言论并非针对新闻学科,“不是讲所有的人都不适合去报新闻学,也不是觉得新闻学没有价值”。
张雪峰直播时的言论引发争议。对此,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邹振东相继公开发声,驳斥张雪峰的观点,进一步引爆舆论场。
事实上,近年来,每逢高考季,劝退填报新闻学等所谓“天坑”专业的声音都会不绝于耳,而“新闻无学”的论调在此番争议之前也已在新闻学界、业界流传多年。
“根据社会判断理论,人们会以自己已有的立场作为锚点比较和选择性处理外部信息。立场越极端,选择越挑剔,此时TA的接受域很窄,拒绝域很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建国试图从学术理论框架分析这场争议,“通俗地说,就是这样的人特别苛刻,对立场相反的观点当然会拒绝,但连非常客观中肯的观点也会拒绝,只接受那些与自己立场极为接近的(也很极端的)观点。”
在他看来,“关于考研是否要选新闻专业,张雪峰老师的观点可以算是一个极端,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小强教授的观点也可视为另一个极端(相对而言),而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的观点论述还是较为公允中肯的,但受‘社会判断’作用的影响,他的观点仍然被持极端立场的人完全拒绝。”
至于“学新闻是否有前景”这场争议的核心议题,邓建国认为,“总的来看,对新传专业,爱者恒爱,不爱者恒不爱,不知爱或不爱者,可以将选择交给投硬币……但如果你问我要不要报考传播学,我会说,先了解自己,然后去看看传播学的相关研究和观点,如果有些隐约的兴趣,可以考虑报考,但其实本科学啥无所谓,只要你认真学就行了,人生道路很长,慢慢调整都可以。”
作为媒体从业人员的代表,杜强也在其文章中表达了对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淡然心态。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杜强回忆说,“刚毕业那几年,因为最简单的消息也写不好,我也曾抱怨过新闻教育,但现在的想法截然不同……如今想来,4年的新闻教育留下的最重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大言不惭地讲,留下了对一种人格的向往。”
他写道,“后来从业10多年,我无数次从媒体同行的身上感受到这一点:他们关心时事,清楚新闻媒体对一个健康的社会意味着什么;他们拥有职业的技能,更拥有职业的底线,襟抱坦然。”
与此同时,舆论争议另一方的张雪峰,其从实用主义出发,以就业为导向衡量高校的一个专业,也有看起来合理的依据——“当下,学新闻传播的学生中有80%是没有从事本行业的。新闻传播曾经是很好的专业,因为那个时候媒体兴盛,电台、报纸、电视台,还有网站的编辑记者,现在呢?每个人都是自媒体。”
面对传统媒体走向衰落、经济环境影响就业形势的大背景,新闻学界、业界不少声音并不认同张雪峰的观点。
比如,南方都市报社副主编王佳表示,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媒体下一步将如何迭代发展,存在着众多新的、巨大的发展机遇。在这样一个多元声音并存的互联网环境下,对传播逻辑的准确理解与应用,其实是很多行业工作都需要的。
他认为,新闻专业毕业生并不一定要去媒体找工作。新闻的本质是提炼信息、找准受众、推动信息有效传播,同时控制风险。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则指出,张雪峰对大学生该如何选择专业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下中国社会很多群体对大学教育应该有用,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的认知。这种诉求固然没错。但是,上大学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也是一种人生的经历,它是知识的拓展、人性的锤炼、精神的滋养、自我的丰富与更新。如果只以是否能找到好工作作为新闻传播专业是否值得学的标准,未免有些狭隘。
■评论
面对质疑,新闻学和新闻业当何为
作者:澎湃特约评论员 王天定
每逢高考季,鄙视文科,尤其是劝退填报新闻学专业的声音,都会不绝于耳。今年,新闻学教授下场怒怼网红,让有关新闻学专业的争议屡上热搜,至今热度不减。
可能与很多社会大众观感不同的是,近年来,由于传播生态变化,媒体行业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但是国内高校的新闻学专业似乎还在逆风飞飏。不说别的,单看博士、硕士学科点的数量,较之几年前大幅增加;每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线,新闻传播专业处在各专业领跑位置,节节攀高,普通院校报录比就高达10:1,热门院校甚至能达到30:1。
几乎每个周末,新闻学领域,全国东西南北学术盛会林立,学科大佬往来穿梭,席不暇暖,学生也翘首望“男神女神”到来。一句话,新闻传播学科似乎已经形成强劲的内循环态势,可以完全忽视新闻传播行业兴衰。因此,可以大胆地断定,面对网红唱衰之声,这些下场为新闻学专业辩护的新闻传播学教授博导们,心里是满满的自信而不是焦虑。
但是,对任何一个真正有活力、有前景的专业,重要的不是辩护而是反思,不是自我肯定而是不断自省。新闻学专业也一样。
网红们的言论,固然有夸饰渲染的成分,但是面对社会热议,我觉得有许多重要的问题要厘清,比如闻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哪些因素构成了新闻教育在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安身立命之本?新闻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我们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冷静思考,可能比跟网红打嘴仗更有意义。
我注意到,那位985高校新闻学教授在与网红来来回回的互怼中,当网红嘲笑新闻学教授粉丝数量还不如他多时,那位985教授要网红“去发C刊,做科研,再来论辩”。这样的论辩是否合理,我不想评论,但是我由此想到的是,发C刊,现在确实是新闻传播学教师的最崇尚的能力,流风所及,写论文、发论文,也成为各类课程教学的核心。
我见到许多低年级的本科生,他们都是潜质优秀的少年,但和之前新闻专业学生不同,他们的兴奋点不是去那些有影响力的媒体去实习,不是找什么报道选题,做出什么有影响力的报道,而是纷纷在谋划发C刊。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发C刊,他们说发了C刊就能保研,硕士研究生也是努力在发C刊,因为发了C刊才能申博,读了博士更要拼命发C刊,发了C刊就能进高校当老师。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笑话:记者问山里的放羊娃为什么要放羊,他说放羊是为娶媳妇,又问你娶媳妇为啥,说为了生娃,那你生了娃让干啥?他说让放羊。
这听上去像黑色幽默,但事实上这些年来,国内新闻传播学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师资的自我复制”。这当然也满足了部分学生的需求,但这样的新闻教育培养模式,等于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在我国人口红利犹存,高等教育处于卖方市场时,这样的新闻教育能够“内循环”维系一时之盛,但是这样的新闻教育有未来吗?
我今天看到记者杜强的一篇文章,他本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他回忆说,“刚毕业那几年,因为最简单的消息也写不好,我也曾抱怨过新闻教育,但现在的想法截然不同……如今想来,4年的新闻教育留下的最重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大言不惭地讲,留下了对一种人格的向往。”
看到他这句话,我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我本人作为受惠于新闻学教育的一员,对此也感同身受。但是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新闻学院,能够坦然地接受像杜强这样的记者的致敬?

最近,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研究生张某发帖指控农民工偷拍的事情,备受舆论关注。张某本科也是新闻学专业,据称品学兼优,毕业后保研至四川大学,一路走来,蛮多光环。但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看不出一个接受过新闻学教育的学生对事实的敬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友善……

传统媒体走向衰落,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未必要去媒体做记者,但是对客观公正的信仰、对事实的敬畏、寻求真相的能力,本应成为新闻学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些方面,现在的新闻学院有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训练?

所以,对于当下的新闻教育,网红的唱衰不足虑,没有反思精神,才可能导致最根本的危机。




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请扫二维码关注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

监制:卢刚 | 责编:刘晶瑶 | 校对:张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